今天要講的是一個結論可能是對的,但是推論過程是錯的的故事。
在2002年台灣的商業界有一本非常流行的經典叫做《從A到A+》(Good to Great)。
這本書裡面有很多發人省思的管理觀點,
比方:第五級的領導人,先找對的人再決定做什麼事,刺猬原則等。
比較遺憾的是這些當時被稱為A+的公司後來的發展都很掉漆。
很多不但沒有維持A+,甚至變成C,有些甚至根本倒閉消失了。
所以作者後來又寫了一本“為什麼A+ 巨人也會倒下”,有點想要替自己自圓其說的味道。
這兩本書的第一本絕對是全球狂賣數百萬本,第二本賣得應該也不錯。
儼然一時顯學。很可惜不管你認不認同書裡的結論,但是作者導出這些結論的方法卻是錯的。
想要當A+就要用力大買投機股?
我當年讀台大商學研究所的時候,有門「投資學」的課。
老師為了增進我們學習效果,舉行了一個模擬投資比賽。
就是每個學生學期一開始都有一筆同樣的虛擬資金,每星期我們要做投資決策,把這些資金分配到不同的投資標的,
學期結束前再結算每個人的投資績效,結果我名列前茅。
因為這個比賽結果占學期成績相當的比重,所以我投資學的成績也因此很好。
但是這真的代表我很擅長投資嗎?從我這輩子到目前的投資績效看來顯然不是。
我當時想的是反正又不是拿真的錢,富貴險中求,就賭他一把吧!所以我的資金全部重壓投機性高的股票。
剛好運氣不錯,那一陣子的股市走大多頭,所以投資報酬率當然就出類拔萃了。
在那一場投資競賽中,我的績效就是所謂的A+ 的超前段班了。
如果你分析我的投資策略就會得出一個結論:想要當A+ 就要用力大買投機股。
但這顯然是錯的!因為用力買投機股的人有更大一堆是血本無歸。
贏家跟輸家用的策略其實完全一樣
贏家跟輸家用的策略其實完全一樣,但我們只分析贏家就得出結論,並且把他奉為最高指導原則。
《從A 到A+》提出的很多理論,其實都很符合我自己原有的價值觀,我也真心希望他們都是對的。
但現在看起來,他們即使沒有錯,預測力也非常薄弱。
更重要的是,這樣“只看贏家不問輸家”的分析方法,幾乎天天出現在我們看到的媒體報導中。
專家學者分析成功的企業,成績優異的學生,還有經濟發展好的國家,然後得出無數看似擲地有聲的建言。
但這一切可能都建立在危險又錯誤的邏輯。
向贏家取經的研究模式並非一無可取,但是由此得來的藥方,在服用之前請先斟酌療效並檢視自我體質。
否則別人的肉,可能是自己的穿腸毒藥。
這世界真正會害死你的,不是你知道你不知道的,
而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。
本文已獲作者林宜璟老師授權刊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