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內訓最先要教育的不是員工,而是企業主與主管

一家企業最先要教育的是​企業主與主管而不是員工​?!

​會這樣說是因為最近有一家企業和我談企業內訓需求​

因為他們想要把「新事業規劃」的思維​

賦能給他們的員工​

我跟他們說這不容易喔​!

他們說老師你就盡量規劃吧!​

所以一個四天 24小時的教育訓練課程就規劃出來了​

甚至加上了一對一諮詢的時數12小時​

畢竟「新事業」他不是一個技能​

技能是可以「開課+演練+回饋+回訓」賦能​

但是「新事業」不是課程不是技能​

他的主軸與核心是「觀察+探索+商業邏輯」​

所以會多一個迴圈的過程​

「觀察+探索+商業邏輯」要是不合邏輯​

那就要再回到觀察的階段​

所以我才安排了12小時的諮詢​

協助他們階段性的循環判斷​

結果在我的管顧公司幾番溝通之後​

不斷地縮短時程的規格​

到最後​……

經由管顧我得到了一個最後總結​:

老師我們可以只規畫一個一天的內部教育訓練課程嗎?

而且不要演練、不用太多互動​,

老師就盡量單純講課就好​。

那天我了解到了​

其實我面對的不是企業內訓​

而是對於員工訓練的丟包​

企業主與主管的思維沒變​,企業內訓沒有意義​

因為員工提出的新想法​

最後是用舊思維做決斷​

說真的要是我教不好就算了​

但是我教得好員工思維提升了​

面對到舊思維…遇到了丟包的思維​

​反而只會讓員工感到不如歸去​

​一個企業內訓的好循環​

企業主提需求>講師規劃課程>​

​學員學習>學員演練>講師與主管驗收>​

主管回饋>主管長期溝通>學員成長​

所以為什麼有些講師是不接一天的課程​

因為說真的就沒有了​

「學員演練>講師與主管驗收」這一段​

而少了這一段就不容易落實​

但是少了「主管回饋>主管長期溝通」​

這一段更不會成真​

而主管的回饋能否對齊​

我們的當初的教學目標呢?​

​​

​去馬來西亞講課的深刻體會


在馬來西亞開課的時候​

第一波來上課的是企業主​

當企業主認同了這一個講師的思維時​

他會和他們主管再來上一次課​

要是主管接收度高吸收好​

他們才會邀請我們去做企業內訓​

去訓練他們的員工​

一個上行下效的教育思維​

​所以他們的企業機動力強​

一個思維的調整可能都在半年內完成​

​回到四天變一天的案子上​

​我突然看到的不是鐘點費的下降​

(今年我的主要營收已經不是內訓了)​

而是對於一家企業主對於員工的態度​

你抱怨了幾年的現況​

你希望丟給我一天的演講​

員工就可以煥然一新?​

就算他們煥然一新了​

你懂得接受嗎?

相關文章推薦

Scroll to Top